重生朱棣之子_第二百二十八章:皇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八章:皇庄 (第2/2页)

的庄田,又名宫庄,在明代史籍中大多称为仁寿、清宁、未央三宫庄田,每年所收子粒银称三宫子粒银,所占土地数量亦相当多。

    皇庄土地来源较多,其中主要有原属朝廷官田的牧马草厂地、夺还勋戚的庄田、侵占的民田、“奸民”向管庄太监投献的部分官民田地、未就藩的王府辞还地等。

    皇庄的管理者多由宫廷直接委派管庄太监管理,直接掌管皇庄的有官校,下设庄头、伴当。

    但这些人往往仗势欺民,为非作歹,奴役庄客。

    因此,在原来的历史上,皇庄是明中叶以后的一大弊政。

    而随着历史被改变,朱高煦将皇庄变成了手中制约大地主涨租,保护佃户权益的利器。

    佃户,即从地主手里租地的农户。

    大多数佃户,没有自己的土地和农具,而且收获的粮食,大部分都要缴纳地租。

    相较于奴隶,佃农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除此之外,降低皇庄地租还有一个作用,你们谁试着说一说?”

    朱高煦走到马厩之中,挑选了一匹上好的草原马,骑了上去,然后说道。

    朱瞻堪年纪小,刚接触皇庄,因此一时间说不上什么话。

    朱瞻城的心思都在吟诗作对,文学典籍之上。

    他就读大本堂中学部之后,虽然学习过帝王之术、牧民之政,却因天性使然,对于治政之事并不上心,眼下也想不出什么高见,索性把目光望向了远处的田园风光。

    朱瞻域身为嫡长皇孙,尽管从小的教育与朱瞻城、朱瞻堂没太大区别,但他就读大本堂中学部之后,随着年纪的增加,明白了自身身份的意义。

    因此,他自少年时,就注重对帝王之术的研究,以及对治政方略的认识。

    此时听了朱高煦的提问,朱瞻域翻身上马后,开始了一番沉思。

    朱瞻堂不过十二岁,就读大本堂中学部时间不长,接触的帝王之术、治政方略都比较粗浅,所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他也没有深思,略作沉吟便开口道:“爹,孩儿觉得,降低皇庄的地租,让利于民之后,皇庄的佃户会更加卖力的生产。这样一来,在没有天灾的正常情况下,皇庄每年的亩产量,必然是逐年增加的。”

    “也就是说,皇庄的地租虽然降低了,可收上来的子粒逐年减少的并不算多。孩儿估计,可能还有所增加。”

    朱高煦惊讶于朱瞻堂敏锐的思维,却不露声色的看向朱瞻域,问道:“老二,你想到没有?”

    “爹,儿子认为,此举乃利民利国之策!”

    朱瞻域先说出了他的结论,然后对之作了一番解释。

    “自皇爷爷摊丁入亩之后,朝廷对于土地的政策,便不再像太祖皇帝时期那般严苛,即不鼓励兼并,但也不强行抑制兼并。经过二十多年的演变,大量土地被集中在大地主手里。”

    “皇庄地租降低了,周边的地主们为了雇佣的佃农不转投皇庄,也会降低地租。而大地主为了从田地上获得更多收益,只会穷尽一切办法提升粮食产量。况且地主手里有钱有粮,可以更好的抵御天灾,如此良性下去,农田的产量会逐年提高。”

    “而摊丁入亩之后,朝廷只收田赋,不管土地拥有者是谁,都必须缴纳田赋。这样的话,大地主手中的田亩没变,但随着每亩粮食产量的提升,其所缴纳的田赋也会增加,朝廷的国库便会随之增加。此举,可谓是一举多得。”

    “好一个一举多得!”

    朱高煦闻言后,微微笑道:“说的好!”

    ps:今天下班比较晚,所以只有一更。第二更写了一点,但总找不到感觉,需要查些资料。兄弟们看完早点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