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14章 逃逸部落(二) (第1/2页)
逃逸部落避免国家化的第二个措施,就是建立没有抓手的社会形态。 这里的抓手,就是“途径、凭借、突破点、切入点”之类的意思。 象沃沮人这类的山民社会和乌桓人的牧民社会,首先在内部上,就要尽量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首领,或者非常强势的首领。故意的制造一种一盘散沙的社会状态。 一是为了防止内部出现统治者,二是防止这样的统治者被外部的平原国家势力利用,从而达到控制他们的目的。 这是一种对抗以夷制夷的策略。 相应的,在社会组织上,就要采取一种分散性和流动性强的形式,这就是部落形式。 在经济上,就采取不依托聚集农业的,不让大规模谷类的农业区出现,从而防止人口聚集,逃避国家的监管和控制。 在文化上,就采取不同的语言,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信仰,防止在文化上的统一。 当然,即使是逃逸部落,也离不开文化。 但他们仍然有自己的办法。比如故意不使用文字,历史和传说、文学等,都采取口头传承的方式,让文化碎片化。 在生活上,他们也有自己的办法,通过大吃大喝,防止成员积累过多的财富,从而防止出现社会阶层的明显分化,尽量避免内部出现等级制度。 盐是生活必需品,山民群体和牧民群体的地方,一般都不产盐。所以平原国家也经常用盐来迫使逃逸群体屈服。 但是,这一招也经常不管用。他们会找出盐的替代品,来摄取盐分。 总之,他们会想方设法规避国家控制他们的切入点,提升国家在征收他们的物质和人力方面的难度,从而逃避国家对他们的控制。 此外,他们还会采用吃生肉,活蛇、虫子之类的习惯,故意不讲礼节,用一些稀奇古怪的仪式等手段,吓唬外人,故意用一种野蛮形象出现,阻止或者吓唬外人进入他们内部,防止外来者的渗透和影响。 别人拿他们当野蛮人,这正是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原因,平原国家的统治者,经常拿他们没办法。 只要不来找麻烦,也就对他们听之任之,这就恰好达到了他们逍遥自在的目的。 刘封的这些知识,是后世很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这个时代的人,基本上不明白这些逃逸人群的生存套路。 这些套路虽然有效,但是也有非常明显的弱点。 只要熟悉了他们的套路,找到了他们的弱点,就能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来对付他们。 这就是刘封敢于用三千人,揽下平定沃沮人这个差事的根本原因。 他现在开始的训练,以及以后准备进行的训练,都是针对这种逃逸部落的特点和弱点展开的。 这些训练不仅对付沃沮和高句丽这样的东部山民有效,对付西部的鲜卑和乌桓游牧部落也有效。 正是因为这些部落的松散结构,所以他们凝聚力也很差。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大部落和小部落之间,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不同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之间,都有着许多矛盾。 只要找准了切入点,就能进行分化瓦解。 这两天,刘封就在山庄里,研究制定对付沃沮人的具体策略。 琢磨累了,刘封就想出去走走。 一是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