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并州白马_第十三章人生何处不相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人生何处不相逢 (第1/2页)

    大汉延熹九年,今上这时候还是桓帝陛下,这一年春天的到来,高顺十五岁入学了。

    说是入学,其实只是高顺父亲拜托了乡中的乡老,让小高顺去义学中听听课。

    东汉这时候的私学教育已经非常繁盛,即所谓““私家传授之盛,古所未有也!”

    高顺一家并不富裕,只能去这种不收学费的私学。

    汉代的经学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官学自然是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但是这些都是贵人才能去的,高顺知道自己去不了,就连私学中的孙地主家办的书馆,李家办的族学这些,也是小高顺接触不到的。

    乡中的义学并不收学费,甚至还提供学习用品,因此高顺的许多小伙伴都在这里。

    《论语》、《孝经》是小高顺这些入学者普遍学习的书目,即“受经与不受经者皆诵习之。”

    除却汉家经典之外,黄老、兵、医、农、阴阳等学术的一些经典小高顺也偶然读过,汉代虽然自武帝陛下时期开始推行“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但诸子百家的思想并没有被禁绝,它们都还是合法的,而且一直在民间传播,成为部分平民学习的内容。

    小高顺平时间的学习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就是跟着父亲练武。

    高顺的父亲年轻时便从过军,因为他们身处的北地郡是天子选兵的重点地区之一,那就是“六郡良家子”。

    六郡即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因为这些地区皆迫近匈奴等异族,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很深。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从小就重视武备,爱好军事体育活动,并受到骑射等基本训练,因而从小便能骑善射。

    在为兵之后,他们这些人的战斗力更强,较内郡之兵士更能克敌制胜,因而一直以来都倍受皇帝陛下们的青睐。

    高顺的父亲并没有成为皇帝陛下门下的期门御林,而是去了边塞作战,之后便回了乡,现在教授小高顺武艺更是绰绰有余。

    因此,小高顺也可以说是文武兼备了。

    高顺知道他的阿父阿母希望他未来能出人头地,但由于两人没有进过学,于是便只能在高顺出生时取名一个“顺”字。

    寓意平平顺顺,高顺其实觉得挺好。

    小时候的小高顺很懂事,他自小就比同村的其他孩子明白许多道理,他知道人生来就有尊卑之分,比如村头的孙地主家是万万不能得罪的,就连他家中的管事出门撞见了也得恭敬行礼,还比如乡中的有秩、三老、啬夫以及游徼他们,这些乡中的官吏是高顺他们平生中仅能见到的大贵人,而且有官服在身,因此更得小心伺候…

    由是这么多需要小心的地方,小高顺的童年过的并不是很开心,还因此养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但是尽管这样小高顺仍然是很庆幸,因为家中的阿父阿母还在,仅有的几亩田地还是可以耕的…

    小高顺家在凉州北地郡中的泥阳县,本来按他的想法是未来的生活或许将一直毫无波澜地过下去,虽然无聊烦闷却很踏实,但事情的转变就发生在他十五岁这年。

    这一年,乡中来过多次的兵卒劫掠,高顺家也不例外,但好在阿父阿母都没事,只不过这家怕是生活不下去了——家中的田地、矮房被乱兵烽之一炬,周围熟悉的乡人也不知不觉地少了好多,有的是被杀了,有的则是逃了…

    小高顺很难过,这是他心中第一次想痛哭,但是阿父阿母都没哭,只是叹气之后收拾家中剩余能用的物件——眼下要到冬日了,他们也要逃走了…

    这一年到底为什么会这样,也是不久之后高顺一家逃到雁门郡时听那个骑着白马的少年贵人说起才知道的。

    那一年,“凉州三明”之一的张奂担任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掌管国家经济。

    这时北部边境的鲜卑狗,听到张奂的调离消息之后,便勾结南匈奴人、乌桓人数道入塞,或者是五六千的骑兵,或者是三四千的骑兵…

    他们一路开始攻掠沿边九郡,杀害百姓,这一年的年秋,鲜卑狗又率领八九千的骑兵入塞,诱引东羌人与他们结盟。

    于是,凉州和并州这边本来就很多的羌人开始叛乱了,比如上郡的沈氐羌、安定郡的先零羌等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