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乾隆爷的枪手(为舵主亡灵笙歌加更) (第2/2页)
暂息缘朝雨,群兴噪夕阳。中郎精博物,琴韵识螳螂。” 这首“和”诗,不仅在诗意上,而且在题材乃至风格上,均与“唱”诗保持了一致,可以说是相得益彰。 没过多久,沈德潜便完成了《消夏十咏》唱和诗。 除了其二以蝉为题外,之后的八首和诗则分别以扇、蛙、萤、冰、月、雨、瓜和蛩为题。 写完之后,沈德潜又得意一笑,就像一只偷到了鸡的老狐狸一般。 沈德潜的诗作很快便呈送到了乾隆皇帝的案上。 乾隆皇帝细细地品过之后,满意之情溢于言表,他轻拍着桌子笑道:“德潜,真乃江南老名士也!” 沈德潜呈上诗作之后,等了几日,没听到宫里有什么消息传来,心下不免有些惴惴。 “皇上莫非不喜?” 不过,翰林编修的工作颇为繁琐,一忙碌起来,沈德潜便没时间胡思乱想了。 又隔了几日,沈德潜又接到了乾隆皇帝的和诗任务。 “看来皇上不是不喜,而是国事繁忙,一时无心作诗罢了。” 沈德潜身在翰林院,接触机密文件的机会比以往多了不少,当然也知道如今国事甚多。 乾隆七年(1742)入夏以来,南方多雨,山水暴发,黄淮交涨,湖水漫溢,河道决口,致使江苏、安徽等多省田园庐舍被淹,夏麦、秋禾无收,人畜死亡难计。 淮北盐场、荡地、盐池尽被水淹,灶户停扫。扬州一带中产之家至极贫之户,俱都流离四散惨苦万状。江苏、安徽两省灾民有数百万之多。 乾隆皇帝闻报,焦急万状,正想尽办法赈灾救民,哪有什么心思作诗取乐。 如今他又让沈德潜和诗,想必是受灾之地燃眉已解。 “既然皇上忧心,那便要作一首好诗,好为皇上稍解烦忧。” 沈德潜如此想着,便看了看“唱”诗——《问柳絮》: “惯能迷客眼,偏解污花心。借日糊天暗,因风卷屋深。 镜浑圆水面,雪聚小墙阴。触处成憎厌,何如在故林。” “皇上果然是愁绪难消啊!” 沈德潜微微一笑,提笔写下了“和”诗——《柳絮答》: “故枝多眷恋,薄质岂无心。奈可稊全脱,而当春复深。 沾泥成梦幻,认雪是陶阴。识得原无住,何殊坚固林。” 沈德潜原以为这首《柳絮答》,应该能让乾隆皇帝心意稍解,不料第二日一早,乾隆皇帝又送来了一首“唱”诗! “皇上这是要考验我?” 沈德潜哭笑不得,只能继续写“和”诗。 殊不知,此刻的乾隆皇帝早已对沈德潜的和诗能力大为赞赏,并认为让沈德潜屈居翰林院,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而实际上,乾隆皇帝心里面已经打定了主意,准备将沈德潜调到身边,做他写诗的众多“枪手”之一了! 乾隆八年,沈德潜升为左中允,不久又升任侍读、左庶子,之后又升任从四品的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日讲起居注官是干嘛的? 跟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言行录的呀! 这下子,给皇帝做“枪手”就更方便了。 短短不到一年工夫,沈德潜就从一个“副处级”干部变成一个“副市级”干部! 其升迁速度之快,简直就像吃了炫迈一样,根本就停不下来!